管理文章

职业倦怠?也许不是您的问题,而是工作没有切中需求

于 2018-09-21
2562
次阅读

《 林俊成老师 沟通心理学专家暨师道联盟新秀讲师 》

 
要不是现在还需要这份薪水,我就会马上离职
如果有更好的工作,我就会跳槽
我觉得这份工作遇到了撞墙期,上班都好倦怠
 

  
 
在职场上常会有这样的心声出现,只是差别有没有真的说出来,但不管怎么样,有这样的想法应该就是工作上委屈了,或者不够满意。心理学的“工作满意度”指员工在心理上、生理上,对工作环境与工作本身的满意感受,这是个人对于职场的情感态度或主观反应。当一个人对于工作满意度不高,自然工作动机下降,接着而来的就是职业倦怠。
 
 

 

工作动机-心理学ERG理论

 
很多人以为薪资福利给得好就可以留住人,但是仔细留意职场动态,不难发现,有些人宁可选择薪资待遇稍差的地方去工作,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?背后可能因为工作需求不同。耶鲁大学心理学家Alderfer将每个人工作的需求分为三种类别:“生存(Existence)”、“关系(Relatedness)”和“成长(Growth)”。
  
  
 
ERG理论
进入职场工作,一开始可能关心薪酬福利、工作保障及工作性质(生存需求)。经过一段时间之后,可能开始与同事或上属建立起友谊关系(关系需求)。再过一段时间,他在满足人际关系发展稳定,就可能追求更具挑战性且可以带来成就感的工作(成长需求)。
 
但是如果每个需求无法获得满足或者受到挫折,就会转向其他需求。例如无法获得专业成长,就会转向关系需求,也就是在职场的人际关系让个体因“人情”继续工作,但若人的问题让个体大失所望,那么可能就退而求生存需求,但这时候往往也是个体在准备转换跑道的时候。
 
 
工作最基本的就是满足“生存需求”,其中薪资福利就是让我们生活过得下去,但是生活过得去之后呢?职场上不太可能自己默默埋头苦干,每个月领到一份薪水就会开心,因为多数时候我们在职场上还是会和人互动,有互动就会产生关系,像是同事、上司、部属和朋友等,这是在工作场域里可以分享想法,一起执行计划的伙伴,这就衍伸出所谓关系需求。
 
而除了关系需求外,把对的人摆在对的位置不仅能够提升公司发展,也更多时候是让员工的能力可以发挥到极致,这就牵涉到所谓成长需求,个人想要在工作中追寻自身发展。当个人专业与重要能力能适性发展时,成长需求才获得满足。
 
 
 

您知道工作伙伴要的是什么吗?

 
前阵子看了一部电影“不干了!我开除了黑心公司”,男主角青山在一间血汗公司里默默工作,认为这是他最好的机会,但其实他一点都不开心,虽然有一份薪水,但工作挫折感高到破表,更别说有什么工作满意度了。
 
直到青山遇到一位朋友山本,他鼓励青山换工作,本说:“我不是要你别工作,你想想足球的职业联盟,选手不是会为了寻求更好的队伍而转队吗?那是为了更上一层楼。或许有时候选手会转去排名比较低的队伍,但排名是每个赛季都会变动,也有选手会在此刻展露头角,连同自己待的队伍一起往上爬。”而青山在决定离职后,变得更快乐。
 
在这个故事里,为什么放弃原本的工作后,反而感到松了一口气?山本一开始可能是为了生存需求在工作,但是过了一段时间,他追求的是关系需求或成长需求。但是他所在的工作每个人其实都是各自做自己的事情,甚至假来假去,更别说可以发挥他的专业。
 
我想起一位好朋友小奈,她在知名公司待了近五年,她却在工作表现达到顶峰时选择离职,关心她背后的原因,她说:“在我需要支持的时候,团队里的同事在那时候噤声,那时候我告诉自己手头的专案结束,就是我离开的时候。”对小奈而言,她可能要的是“关系”胜过生存与成长。

 

Keep working?那要看能Keep什么?

 
想要摆脱职场的倦怠?站在主管的角度,可以看看有没有给部属他想要的?因为心理学里的奖励,是给对方想要的酬赏,只是多数时候我们都误以为这个酬赏仅是奖金,但是对方真正要的也许是一份尊重、也许是一句关心、也许是成长的机会。给一位员工丰厚的薪酬,然后给他默契不合的团队,以及不给他发挥专长的空间,那么我想他应该也无法久待。
 
 
站在工作者的角度,不仿想想自己想在工作上获得什么需求?生存、关系还是成长?是什么可以让您持续地做下去?如果您在乎的是个人成长,但您却总是在做一成不变、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,那么您也没有办法撑太久。有人说工作需要激励,那是因为您目前做的,都不是让自己开心的事情,所以才需要被激励,如果是您自己爱不释手的工作,那么您的内心就会激励您自己了。
 
 
如果产生职业倦怠,或许可以想想自己在这份工作中,真正想获得的是什么?如果目标期望在短期内无法得到,那么或许得评估那五年后或者十年后,这份工作有没有可能会更趋近自己理想中的需求,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那么可能要重新规划自己的职涯,因为人往往会因为期待和现实的落差,而产生强大的失落,这种失落也常伴随着负向情绪。
 
 
 
 
 
本文经林俊成老师授权刊登,原发表于此